首页|学校概况|机构设置|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招聘|招生就业|文化江中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江中 >> 正文
【中国中医药报】皮持衡:赣鄱大地的“肾病”斗士
时间:2022-12-15

  皮持衡,1940年12月生,江西南康人。第四届国医大师,曾任江西中医学院院长。从事中医药临床、教育、科研工作50余年,学术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擅长肾脏疾病的临床辨治,提出肾病“五论”学术思想,广泛运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衡,持中而守正者也,是中医阴平阳秘、动态平衡理念的落脚点。幼时,因老师的笔误,皮持衡名字中的“恒”被改为了“衡”,也为他的命运写下了中医注脚。

 

“我的儿子要学中医”


出生于“药都”江西樟树的皮持衡,与中医药结下了一生的缘分。药柜开合,戥秤摇晃,药香扑鼻,那是属于他的童年回忆。

皮持衡祖辈一直在樟树经营药号,到皮持衡父亲这一辈时已经是第四代了。在皮持衡四五岁时,全家因躲避战乱从樟树迁到了当时的赣州市南康县唐江镇,父亲又在那里开起了药号,行医卖药。那时,还不及柜台高的皮持衡总是在药号玩耍,他的童年,是充满中药香气的。

真正让皮持衡的命运和中医连接起来的,是一部清代的中医教科书——《医宗金鉴》。

读书识字后,皮持衡就对家里的书产生了兴趣。“我看到父亲的案头有这本书,便拿来翻看,一开始根本看不懂,但是觉得里面的歌诀很有意思,朗朗上口,慢慢背下来一些。”皮持衡回忆说。

那时,年轻的皮持衡总是有意识地在父亲出诊时跟在身边。对照书中所述,结合自己所悟,越学越有滋味。

“《医宗金鉴》教会了我中医的道理,也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在皮持衡看来,所谓“鉴”,便是要以人为鉴,以史为鉴,行医者要正己正身,持之以恒,以仁心仁术为患者服务。

作为家中长子,皮持衡也被父亲寄予厚望。看到孩子喜欢看《医宗金鉴》,又时常跟诊,皮持衡的父亲格外欣慰,在皮持衡高考的志愿书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的儿子要学中医”。学校也结合父子意愿写下意见:“该生家长建议学中医”。

正是这两句话,让皮持衡走进了江西中医学院(今江西中医药大学)的校门,接受系统规范的中医药院校教育。

 

“我从来没有质疑过中医”

初入校门的第一堂课,便是中医专业思想课,这堂课,让皮持衡终身受益,奠定了他一生的理想信念。
那堂课上,老师反复强调毛泽东主席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老师说,学中医就是要坚定中医信念,巩固专业思想,实现党和国家的期待。”这些话让皮持衡记忆犹新。
即使到了当下,很多中医学子也面临着中医信念的问题。皮持衡任职江西中医学院院长时就发现,一些新生开课不久就对中医产生了明显的抵触情绪。“主要原因是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都是以现代科学为价值取向的,无论是数理化,还是语史地,憧憬的是现代文明的殿堂,而中医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延续,起点是数千年前邈远的岐黄之学,中医药文化大厦固然巍峨恢宏,但‘玄冥幽微,变化难极’,那些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骨度腧穴等概念范畴都是几千年前的知识语境,甚至连书写的手段都是繁体古文,再加上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让不少学生觉得学中医太难,心生畏惧。另外,中西医课程同时开,西医的解剖、生理、病理、药理,通达明澈,和中医理论和医古文的晦涩相比,有着鲜明的反差,也使得一些同学心存疑虑,专业思想受到冲击。”对此,皮持衡常常循循善诱,开导鼓励学生立志中医,只要思想端正了,志愿坚定了,专业学习的困难也就容易克服了。
“我是从来没有质疑过中医的。”自幼翻医书,在父亲身旁侍诊的皮持衡深知中医药的疗效,他谨记“实现党和国家的期待”这句教诲,勤勉学习,从不倦怠。
“大学几年,我吃了很多苦,为祖国基础建设作了一点点贡献,更学到了很多知识,奠定了扎实的中医基础,感觉很充实。”皮持衡说。
那个年代,祖国建设正热火朝天,大学生也要参加公益劳动。皮持衡白天上课,夜里去劳动,曾参加过八一广场、南昌钢铁厂的修建,还捞过青山湖底的淤泥。不劳动的夜里,皮持衡就一头扎进自修室复习功课,有时候自修室关灯了,还和同学们在走廊里“借灯”夜学,经常被值班的老师“撵”回宿舍。

“这个小伙子很上进”

毕业后的皮持衡如愿成为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今江西省中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然而他遇到的第一个病人,就非常棘手。
“我刚上门诊,不紧张是不可能的,那个时候医院还没有急诊科,值班遇到什么病人都得接诊。我记得当时那个病人是家属送来的,来的时候冷汗淋漓、气喘吁吁、面色苍白,我看了都直冒汗。尽管之前有过跟师经历,心里有个大概判断,但不敢自己做主,赶紧请示上级医生,最后明确了是心梗,进行了相应处置。”皮持衡说。
经此一事,皮持衡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自身能力不足以及书本与临床的差距,也激发了皮持衡的上进心。此后,皮持衡更加重视临床能力的提升,在门诊出诊了几年后,他主动提出要去年轻医生都害怕的科室——急诊科锻炼。
经过协调,皮持衡进入上海第三人民医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急诊科锻炼,在上海三院急诊科,这个刚从中医院校毕业不久的“毛头小伙”,多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上海三院的领导也很纳闷,谈话时直言问他为什么想来急诊科,皮持衡坦诚说出了心里的想法:“一是因为我自己对急诊心里最没数,遇到急症病人心里发慌,所以我要补短板;二是因为现阶段中医院对付急诊没有那么强大,会在急诊上吃苦头。所以我要来急诊科。”
那位医院领导听完皮持衡的话,当下就作出安排,交代急诊科总值班医生对皮持衡要多关心多指导,也安排科室医生给皮持衡做后盾。在急诊科三个月的历练,练就了皮持衡的技术和胆量,面对休克、心梗等患者,他再也不发怵了。
让皮持衡高兴的是,经过几代中医人的努力,如今中医急诊学已经成为一门学科,有了一批专业人才队伍,中医不再是人们传统印象里的“慢郎中”了。
“这个小伙子有上进心,不简单,你们特别注意下。”进修期间,皮持衡得知了上海三院院领导对他的评价,欣慰之余,更觉斗志昂扬。他在急诊科学习的同时,还仔细留意医院哪个科室的患者多,医疗服务的缺口大,便钻研相关学科。很快他就找到了方向——肾病。
回到医院后,皮持衡便潜心钻研肾病。1992年,皮持衡经医院批准同意,建设了肾病科并负责科室的全面工作,成为当时江西省首家拥有中医肾病专科的医院,肾病科也很快得到了患者的认可。

“慢性肾病以脾肾为本”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皮持衡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术思想,总结并提出肾病证治“五论”:慢性肾病以“脾肾为本”论;慢性肾病病机“虚、湿、瘀、毒”论;多途径治疗与治法交替论;方药择用谨守中药“药性理论”;善后调理“重视脾胃”论。其中慢性肾病以“脾肾为本”论居首位。
“脾不健运,气血化生无源,则肾亦不能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二者生理相关,病理相系。不求本,就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在皮持衡看来,慢性肾病虽病位在肾,然与脾关系却密不可分,大部分慢性肾病患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正气虚弱,易招致外邪侵袭,加之后天饮食不节,寒温无制,劳倦过度,致使脾肾两伤,导致肾病发生。
“老师在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个方子是三仁汤化裁,平时也很少用到大黄这种峻下的猛药,就是为了帮助患者顾护脾胃。”皮持衡弟子、江西省中医院肾内科中医师李福生介绍说。
皮持衡主张“循古拓今,师宗不泥古”“博采众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皮持衡看来,中医学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医学,一直在时代变迁中发展自身。进入现代,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也可以互学互鉴、取长补短,治好疾病才是最终目的。
“就像南昌八一大桥两端的雕塑是一只黑猫、一只白猫,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这一点,在皮持衡的临床诊断中 就有所体现,他很重视参考现代药理与应用实验检测指标。
“有的肾脏病起病是非常隐蔽的,患者没有明显的不适,也没有明显的外在表现,可以说是无证可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借助一些实验室的生化指标来判断患者的病情。”皮持衡说。
皮持衡在方药应用上也非常讲究,强调要谨守中药“药性理论”与方剂功效主治原则,方药择用参考“中药与方剂药理”。选方择药不能脱离中药的“四气五味”及中医的辨证论治及整体观,更不能把现代药理学的研究结果作为选方择药的全部标准。
“中医还有句话,叫用药如用兵。临证开药的时候,孙子兵法要用上来。”皮持衡说,比如病情正在发展,就不要攻伐太过,要固守元气以抗病;等病情开始好转,则要增加专治的药物,直捣邪气盘踞之所,彻底消灭敌人。
皮持衡根据个人经验拟定了肾病诊疗“十三方”及“三仁肾衰泄浊方案”,其中,研制的院内制剂“肾衰泄浊口服液”年使用量13万余袋,广泛应用于慢性肾衰患者的治疗,延缓了慢性肾衰进展,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皮持衡把肾脏疾病的诊疗作为一生的研究对象,对慢性肾衰竭、急慢性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尿酸性肾病等肾脏疾病的中医诊疗颇有造诣。30年来,他主持创建的江西省中医院肾病科,从单一的中医药诊疗模式,到现在能开展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多种西医治疗及中药灌肠、中药熏洗、中药涂擦、坤土益肾健脾法等10余种中医药防治肾病的特色疗法,造福了众多肾病患者。

“中医不是速成之品”

皮持衡曾被选拔为江西省卫生厅“名师带高徒”计划的三名师承学生之一,拜师著名老中医赖良蒲先生。
“老师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治学非常严谨。”皮持衡回忆说,第一次见面,赖良蒲就要求他“好好读书”:其一是多看书、看好书,必须重温四大经典,临证必有启发;其二是要多思考、善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其三是勤记录、练笔头,每个月要交一篇有模有样的文章。
跟师过程中,皮持衡也挨了不少批评。“老师觉得字能反应人的心性,他用执龙凤笔的方式来写钢笔字,一手字非常漂亮。而我的字写得不好,老师就要求我多写多练。”皮持衡说。此外,皮持衡跟诊抄方时,赖良蒲不允许他有一个字的修改;病历书写上也不能模棱两可,一定要准确规范。
这些跟师的细节,都深深地影响着皮持衡,待到他成为江西中医学院院长时,这些经历,也深刻影响着他的教育理念。
皮持衡认为,治学首要就是熟读经典。读经典可以通晓医理,掌握中医的思想原则和理论大法,洞彻中医的灵魂。《黄帝内经》《难经》《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等经典,皮持衡不知道读了多少遍,烂熟于胸,随时取用。此外,多读名家名著,则可以通法要,明大略,掌握医家的思维途径、理论框架或学说体系,从而“辨彰学术,考镜源流”,把握中医的发展历程。关于医案医话,常常是战术技巧的展现,前人经验智慧的结晶,有心者往往能够“以管窥豹”,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或精彩的发现。
“中医是大器晚成,不是速成之品,所谓‘板凳要坐十年冷’,就是要有时间的坚守,就是要日积月累地学习,在平日的诊治中实践中医,心无旁骛,咬定青山不放松。”皮持衡说。
皮持衡总是告诫自己的学生弟子,名医都是在临床中成就的,古往今来概莫能外。60多年来,皮持衡也始终坚持在临床一线,寒暑不易,从未间断。即使在当领导时,除非万不得已,一般都能按照值诊安排,或日课或夜诊,守时定点,少有更换。若有变动,一定设法补上。如今虽已年届八旬,仍然每周一、三、四、五上午应诊不辍。

“我就是那个‘自感多福者’”

在江西中医药大学的镜湖湖畔,立着一块雕刻着“克精克诚”的文化石,这是皮持衡在和同学们举行毕业五十周年聚会时,倡议大家一起捐赠的。这是他们这一辈中医人的精神写照,也是他们对青年学子的殷切希望。
皮持衡总是跟自己的学生说,要牢记中医的根本宗旨,不要忘了医生的基本责任,切莫把技术当成谋利的手段,“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
“老师特别热衷于义诊,越是别人不愿意去的偏远山区、甚至是传染病流行的地方,老师就越坚持要去。”李福生告诉记者,而且皮持衡每次义诊,都会和义诊组织者商量,尽量不与县一级的政府和医院对接,而是直接跟当地村委会或者乡镇卫生院对接,去了就看病。“在老师看来,这样一来,节省了应酬时间,就能多看几个病人,那是他最高兴的事情。”
留10个皮主任的号现场挂,外地患者、儿童患者和80岁以上老人优先加号。在皮持衡坐诊的江西省中医院国医堂,这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这10个现场号,是皮持衡特意留给不会操作手机的老年人的。
熟悉皮持衡的人都知道,最重视顾护脾胃的他,很少能按时按点吃上午饭。因为他每次的门诊量都有四五十人,有时更多,经常忙到下午一点多钟还下不了班。
来寻求皮持衡看病的病人太多,医院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门诊予以限号。但看到很多外地患者深夜前来排队仍未挂到号,皮持衡总是于心不忍,尽可能地为患者加号看病,经常拖班。他对身边的学生说,“患者这么远来看病,如果拒绝,会让他们很失落,他们也许还要在这里等几天,不仅耽误病情,还要一笔吃住的开销,万一下次还没挂上号,则耽误更久。我们要照顾患者,换位思考,尽可能地多关心他们,我们稍微辛苦一点没关系。”
在皮持衡心里,能以自己一技之长,更多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百姓,即使累一些,也是无比快乐和愉悦,“就像大医精诚里说的,我就是那个‘自感多福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