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江中新闻 >> 正文
【中国教育报】江西中医药大学:构建中药产业新质人才培养新体系
时间:2025-11-14

  当前,数智技术正驱动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中药产业作为我国具有原始创新潜力的重要领域,其数智化转型需要一批能够驾驭前沿技术、引领产业变革的新质人才。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江西中医药大学作为产学研结合办学旗帜鲜明的院校,始终聚焦中药产业数智化转型需求,创新构建符合数智时代特征的“价值引领—课程重构—实践创新—素养锻造—平台支撑”五维协同育人体系,全面赋能中药产业新质人才培养,使学生不仅有文化自觉与产业担当,能够深刻把握中医药中蕴含的哲学智慧与实践精髓;更有基于“中医药+数智”融合知识体系的创新能力,能够运用现有科技并发展前沿科技,提出新问题、构建新模型、定义新标准;同时,还拥有将技术、理论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系统思维,能够从源头设计并开辟中药智能制造、精准服务全球健康治理的新模式。

  价值引领:构建浸润式思政与文化育人新路径

  在价值引领方面,学校坚持“双课互促”,打造特色思政品牌:一方面,推动思政课程与“行走的大思政课”相结合,打造“有中药味”的思政课程;另一方面,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让中药课程有“思政味”。在文化浸润方面,学校设计“七个一”素养训练体系,即“每双周一次论坛、每节日一次专属活动、每月一次专题研讨、每季度一次主题班会、每学期一次综合考评、每年度一个文创项目、每学年一套中医养生功法”,系统开展中药夏令营、中药彩绘课、云创智产论坛等活动,将中医药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智慧与美学意蕴无声融入育人全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科技诠释与发展传统学问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塑造心怀“国之大者”的新时代“明药志”者。

  课程重构:打造基于医工交叉的“三融合”课程新架构

  在知识结构构建方面,学校打造基于医工交叉的“三融合”课程新架构。一是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建立从基础认知到专业应用的人工智能课程链,培养学生运用智能技术解决方剂优化等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与工程技术融合,开设“中药制药与绿色智造”等课程,强化学生的工程素养;三是与创新思维训练融合,通过思维方法课程和科研项目实践,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推行“主修+微专业”培养模式,设立中药生态精细制造等微专业,采用“1+X”证书制度,支持学生构建个性化知识体系。

  实践创新:搭建“三真”引领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学校致力于打造无边界实践教学场域,搭建以“三真”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以“真问题”引导实践,动态更新来自合作企业的“产业问题库”与聚焦科学前沿的“科研问题库”,确保研究直击产业痛点;二是以“真场景”助力跨界教学,通过“校企行—小学期实践—整学期科研训练—大四阶段实习”的递进式安排,让学生沉浸于从种植、研发到生产、管理的全产业链环境;三是以“真实践”促进科研创新,坚持科研实践和产业实践双管齐下,学生项目成果必须经过导师评估、企业验收或参与行业鉴定,形成“学习—实践—创新—认证”闭环,切实提升实践实效。

  素养锻造: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新情境

  学校坚持以价值引领与素养锻造双轮驱动,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与心理韧性。通过设立长期攻关项目库、组织跨学科团队创新竞赛及“艺多不压身”素质活动等,让学生在应对技术难题、经历失败与迭代的过程中,系统培养攻坚意志、抗压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培育兼具远大理想与坚韧品格、能够在数智时代产业变革中乘风破浪的栋梁之才。

  平台支撑:共建产教融合长效运行新机制

  学校强化平台与机制保障,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教融合新生态。依托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经典名方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别平台等,打造无缝对接产业的实践载体。建立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共建产业学院、共定培养标准、共组教学团队、共享知识产权,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长效运行机制,确保人才培养体系能够与中药产业的数智化转型同频共振。

  在数智时代的浪潮中,江西中医药大学依托“价值引领—课程重构—实践创新—素养锻造—平台支撑”五维协同育人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江中特色”的人才培养新路径。这一实践不仅为中药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更彰显了学校服务国家战略以及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的责任担当。展望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产教融合机制,着力打造中药产业新质人才培养高地,为中医药振兴发展与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力量。(朱卫丰 吴文婷 关志宇)


稿件来源:中国教育报

稿件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11/14/node_144749.htm

部门审核:徐道富

责任编辑:余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