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江中新闻 >> 正文
《中国教育报》|牢记嘱托 立德树人育大医
时间:2025-11-26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江中药谷制造基地考察时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十年来,作为江中集团的创办者,江西中医药大学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两个结合”,坚持守正创新,挖掘用好中医药蕴含的丰富思政资源,将“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探索与中医药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创新开展了面向全体教师的“弘扬教育家精神,做‘四有’好老师”、面向全体医务工作者的“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专题教育,构建分众化、协同化、品牌化思政教育新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家国情怀深、专业素养强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

  保护中医药瑰宝 筑牢思政育人根基

  中医药的传承发展,首在保护。学校立足江西中医药文化富集优势,以保护中医药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为核心,将保护工作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使中医药文化保护成为涵养师生家国情怀的生动课堂。

  中医药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与血脉,汇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时代价值,是滋养师生心灵的精神沃土。学校始终把中医药文化保护视为重中之重,将文化育人融入日常。依托地域文化标识,系统保护中药炮制技艺、古代医籍、中药经典名方等核心文化遗产,建设中医药文化馆、惟仁堂、神农园等校园特色文化场馆,将中医药文化元素全方位融入校园景观,打造“步步有文化、处处能育人”的沉浸式环境。获批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牵头成立江西省中医药文化校园联盟,建立中医药文化保护长效机制,让千年中医药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

  长期以来,学校积极探索创新保护形式,深入推动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通过让中医药文化“活”起来,赋予岐黄星火新的时代生命力。运用现代科技赋能文化保护,建设中医药文化主题虚拟仿真思政课堂和数字化古籍修复室,开发“脉象模拟系统”“经络循行 AR 演示”等智能教学工具,将 《黄帝内经》《伤寒论》 等古籍中的医理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的“活教材”,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思政活动增强师生保护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组织师生在重温嘱托中感悟中医药文化保护的政治意义与时代价值,筑牢信仰之基;定期举办古籍拓印技艺体验、中医药炮制技术体验等活动,让师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文化魅力,增强自觉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学校资深专家领衔守护非遗技艺,六代传承人接续传承建昌帮炆法炮制技艺等文化遗产,以工匠精神打造中医药“非遗工艺”品牌;中医医史文献专业教师团队深耕以旴江医学为核心的江西地方医学研究,对清代抚州民间医案刻本《医案偶存》系统校注整理,在保护中让中医智慧走进大众视野。

  保护中医药文化,关键在人。教师是思政育人主体,学校面向全体教师深入开展“弘扬教育家精神,做‘四有’好老师”专题教育,引领广大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守护育人初心。遵循“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的人传播中医药文化”原则,构建“思想引领、文化铸魂、机制保障”的思政引领力提升体系。举办“知行合一”师德培训、红色基因传承训练营,依托“杏林玉振”“药苑论坛”等品牌活动增强教师文化自信,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以自身对中医药文化的坚守与热爱,感染带动学生守护文化根脉。

  发掘中医药宝库 完善特色育人体系

  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是“大思政课”的重要资源宝库。学校坚持守正创新,深入发掘中医药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 合 , 让思政教育更具“中医药味”。

  发掘文化内涵,打造课程思政矩阵。创新“用中医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方式,深入挖掘中医药学蕴含的中华文明基因与哲学智慧。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以“阴阳平衡”阐释“统筹兼顾”的系统观念;在“方剂学”教学中,借“君臣佐使”诠释“团结协作”的治理智慧;在“中医伦理学”教学中,以“医者仁心”传递“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构建多学科协同的课程思政矩阵,实施“药香浸润”式教学法,实现思政教育从“抽象说教”向“具身体验”的根本转变,多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德术一体、潜明合予:中医内科专硕人才‘三式融通’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发掘典型资源,强化榜样示范引领。加强校史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办学历程中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国医大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大先生”的感人事迹。中药制剂创新团队入选“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中药制药教学教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榜样力量引领师生涵养高尚医德、精进专业技能。学生中先后涌现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戴硕、熊礼国,在公共场所施针救人的史洁、黄晓霞等优秀典型,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

  发掘分众需求,创新思政教育模式。针对教师、医务工作者、大学生不同群体特点,开展差异化专题教育。持续擦亮“杏林杯”“杏林红诵”等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在传承红色基因、保护绿色生态、探索古色中医药、呵护暖色心理的“四色”活动中推进“五育”并举。

  发展中医药事业 赋能思政育人内涵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学校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发展好”中医药的时代要求转化为“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路径,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彰显新时代中医药教育的责任担当。

  以学科创新夯实发展根基。紧扣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前瞻布局智能医学工程、生物医药数据科学等前沿新兴专业,优化学科生态。作为国家教育部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建强可视化监控系统和智慧教室,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形成“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互融互补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科研管理,研发强基传承智能系统、自主学习软件系统等,助力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推动中医药教育向智能化、现代化转型。

  以产学研融合激活发展动能。发挥产学研结合办学特色,推动教师将科研资源向学生开放、科研心得与学生共享、科研成果同学生共创。近十年获批国家课题近500项,师生同创项目落地近百项,直接带动数万人就业。师生共同参与研发的中药1类新药白头翁皂苷B4及白头翁皂苷B4栓获新药临床试验批件,从 《伤寒论》 古方中“熬”出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创新药;学校热敏灸机器人成功上市、车载微表情AI抑郁检测技术成果转化、AI心理治疗师上线服务,实现了“教学研用”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感悟中医药的时代价值。

  以协同育人拓宽发展空间。构建“校地企协同、产学研融合、德智体美劳贯通”的立体化育人体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架构,实施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四个一”工程,通过“我与书记面对面”“校长约吧”“双体验日”等活动及时掌握师生思想动态、解决急难愁盼。牵头成立省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立与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部门、企业、高校、中小学的联席会议制度,凝聚协同育人合力。开展以双惟实践班为代表的基础素质改革、以岐黄国医书院为代表的中医药专业素养改革、以“青苗工程”为代表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与学”同频共振,实现师生思政相贯通。“双惟实践育人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大中小学一体化中医药文化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批国家教育部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

  传承中医药精华 书写时代育人新篇

  传承中医药,既要守好内功,更要讲好故事。学校以“传承好”为使命,将思政教育贯穿中医药文化传播全过程,推动中医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医药传承者。以红色基因铸魂传承。将传承红色基因与传承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组织师生深入革命老区开展“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通过中医义诊、健康科普、产业帮扶等形式,把中医药服务送到基层群众身边,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传承“医者仁心”的初心使命。实施大学生西部计划,鼓励青年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让中医药传承在扎根基层、服务人民中焕发活力。

  以全学段衔接延续传承。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中医药文化育人平台,通过编写特色教材、开展研学活动、组织师资培训等方式,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在中小学开展中医药科普讲座、中药辨识实践等活动,在高校深化中医药专业教育,形成“启蒙—兴趣—专业—职业”的全链条传承体系,让中医药文化代代相传。

  以国际视野拓展传承。积极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累计培养中医药专业留学生3000余人。自主培养多名以国际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网红“洋主播”,制定课程认定及学分转换管理办法,设立专项经费资助学 生出国(境)交流学习,构建基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交流合作体系,让中医药在世界舞台展示魅力,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

  十年耕耘结硕果,思政育人谱新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持续深化“大思政课”建设,让“有中医药味”的思政教育更有温度、更有深度、更有力度,为培养更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苍生大医,为谱写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黄加文)


稿件来源:中国教育报

网页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11/26/node_144749.htm

部门审核:徐道富

责任编辑:杨清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