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来,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扶贫的重要论述为遵循,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指导下,在各学院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本,坚持资育并举,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了“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学校召开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审会
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 守住应助尽助底线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了使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精准,我办积极探索并构建了“三三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动态调整工作机制,即从政府、学校和学生家庭三个维度,按照学校、学院和班级三个层级组织,着重从与国家扶贫系统、民政系统数据信息比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诚信报告与调查、学生在校消费大数据分析、班级民主评议等四个层面,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议认定,从而确保了中央采集系统中建档立卡、低保、特困救助供养、孤残等特别贫困家庭子女以及重点帮扶对象子女100%纳入注册困难生,因病因灾因疫致贫家庭学生100%获得资助,实现了精准识别,认定结果真实、客观、可靠,困难学生比例稳中有降,由2017年的29.6%下降至2021年的25.8%,做到应助尽助,守住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底线。
不断完善“四位一体”资助体系 筑牢精准资助中线
全面落实好国家资助政策,优化学校资助项目,拓宽社会引资渠道,加强国家、社会和学校三个方面的资助项目和资金统筹,建立健全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和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坚持资助全覆盖与精准滴灌相结合,合理安排奖、勤、助、贷、免、补各类资助项目,实现资助全时段、全方位、全员覆盖。 一是国家资助稳步增加。积极争取国家资助,用好资助政策。我校国家资助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名额逐年增加,尤其是2021-2022学年国家励志名额增加了25名,国家助学金名额增加了319名,两项增加金额117.77万元,“国家三金”资助总金额达1212.31万元,人均近4000元,国家助学金困难生覆盖率为91.6%,人均达3016元。 二是学校资助更加优化。近五年来,根据国家资助政策和要求,结合学校资助工作实际,我办适时对校内资助项目进行了整合、优化。尤其是对资助标准不高、普惠性项目进行了撤并,防止大水漫灌式资助,将有限资助资金向重点群体、关键环节倾斜,先后增设了新生入学困难补助、灾情疫情专项补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专项补助、学校助学金和学校励志奖学金等项目,其中学校层面设立助学金和励志奖学金在省内尚属首创,充分发挥了校内资助补充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资助精准度和资助效益。同时,对勤工助学、学费减免、临时困难补助等资助项目进行规范、调整,其中勤工助学项目进一步地规范了设岗、强化了岗前培训和岗中指导、加强了考核与管理,突出以勤代补,充分发挥了勤工助学育人功能。 三是社会资助不断完善。在维护好“应善良”助学金项目基础上,在浙江校友会鼎力相助、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大力支持下,2019年新增设立了“之江助学金”,每年资助10万元,资助总金额50万元。同时恢复了湾里慈善助学金项目,每年获得社会资助资金总额达53万元。
探索“资育并举”资助模式 构建学生发展高线
坚持扶困与扶志相结合、资助与育人并举,将育人融入资助工作全过程,大力实施思想道德素质塑造计划和综合能力提升计划。

学校举办“情系端午·共话资助育人”交流会
一是把握关键节点,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全过程。在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选树一批先进典型进行风采展示,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培养学生争先创优的奋斗精神;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组织开展“助学﹒筑梦﹒铸人”征文比赛、“自强杯”感恩演讲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环节,开展劳动教育,以劳育人,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和正确的劳动观;在基层就业、服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工作环节中,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价值观。在社会实践环节,实施理想信念教育计划、关爱社区孤寡老人行动计划、献爱心义诊义捐行动计划,组织开展暑期“三下乡”、善行“100”募捐、环保设计大赛、爱心宿舍、清扫教室等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益精神。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筑梦飞翔·资助伴我成长”主题征文比赛,2018年、2021年分别荣获“优秀组织奖”,且多名学生荣获佳绩;我校吴卓航同学作为省本科高校唯一国家奖学金学生代表入选国家名录;新长城江中自强社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多次授予“爱心团队”,多名学生荣获“优秀服务者”“善行100功勋志愿者”“善行100优秀志愿者”等称号。

二是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以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建立健全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档案,制定发展规划。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存在不足,开展专项培训,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考证,组织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双选会”,撰写求职书,参加公开面试,提升学生求职应试能力,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关口前移,助力学生提升职业发展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三是以课题研究为平台,加强资助育人理论研究。设立资助育人校级专项课题,推进资助育人工作方式方法改革,提升学生资助工作的理论研究水平,促进学生资助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加强资助规范建设 不触资助工作红线
一是健全机构,明确职责。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资助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各学院党政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和督查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分管资助工作的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资助干事、辅导员组成的学院资助工作队伍;成立了辅导员任组长,学生代表担任成员的班级“学生资助工作评议小组”。校院班三级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保证各项资助措施无缝联接,确保了各项资助措施落实到每位困难学生,保证了资助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二是完善制度,规范程序。学校修订了《江西中医药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暂行办法》《江西中医药大学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评审管理办法》《江西中医药大学本专科生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审管理办法》《江西中医药大学本专科生国家助学金评审管理办法》等办法,制订了《江西中医药大学资助工作督查办法(试行)》《江西中医药大学社会捐资助学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江西中医药大学“之江助学金”实施细则》《江西中医药大学励志奖学金管理办法》《江西中医药大学助学金管理办法》等制度,确保各项资助工作开展有章可循,做到照章办事,有效促进了资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三是强化监督,畅通渠道。定期召开资助工作例会,具体安排部署学生资助各项工作,及时传达资助工作精神,督促师生严格遵守《江西省学生资助工作“十不准”(修订版)》,确保资金专款专用,资助政策落到实处。不定期对二级学院资助工作进行走访、检查,成立临时工作小组对困难生认定、奖助学金评审进行现场督查。加强资助档案规范化建设,加强各类学生资助信息的安全保密管理,保护个人隐私。设立学生资助工作热线电话和投诉咨询信箱,畅通学生诉求渠道,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做好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继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用实际行动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更加蓬勃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态度,不断提高资助工作成效,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为健康中国战略和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稿件来源: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
部门审核:蔡少华
责任编辑:朱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