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报讯(郭媛媛 记者 程玥) 连日来,江西多所高校学子积极投身“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走进乡村、深入基层,开展实地调研、感受乡村振兴新貌,以青春之名助力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
井冈探秘,林下药香传
巍巍井冈山蕴藏着中医药事业生生不息的土壤。在井冈山自然保护区长古岭林场药用植物园,江西中医药大学“丹青赤子”研究生社会实践队队员们一起就黄精、栀子等中药材的生长特性、栽培管护及药用价值等进行交流。
在相关林场负责人的带领下,队员们先后走进大井林场和茨坪林场,调研林下中药材种植模式。穿梭于山间林地,队员们用镜头记录不同条件下药用植物分布和植株生长差异。大家俯身观察土壤墒情,向技术人员学习病虫害防治经验,探究立体种植的科学原理。
围绕林下中药材经济主题,队员们对林场工作人员开展调研访谈,了解产业规划、政策扶持、技术瓶颈和主要困难,学习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标准。“此次调研为我们形成调研报告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思考突破规模化种植管护难题和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问题。”该校实践队队员如是说。
酒坊寻踪,古法悟匠心
南昌师范学院团委蒲公英志愿服务团——师青护航服务队一行,来到“千年古镇”南昌市进贤县李渡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服务队深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切身感受乡村振兴新貌,感悟江西酒文化蕴含的农耕智慧与工匠精神。
在“千年古窖”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的文化调研中,队员们沉浸式探究古法酿酒技艺,触摸千年古井,探究元明清古窑技艺,在古酿作坊亲品原浆与酒糟蛋,于百年酒库体验封坛仪式,系统了解酒曲制作与发酵流程,深化了对非遗保护传承的理解,也为未来将地方文化融入志愿服务、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汲取了智慧与灵感。
据悉,服务队积极发挥师范专长,聚焦安全教育和基层服务,深入李渡中学、李渡中心敬老院、李渡镇焦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地,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应急救护宣讲等,提升群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023级英语本科五班的席媛是师青护航服务队队长,她笑言:“此次‘三下乡’,我们深入李渡古镇,探寻千年酒文化根脉,深刻感受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的魅力。在应急救护与防溺水教育中筑牢安全防线,在志愿服务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白浒解码,非遗助振兴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抚韵薪火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来到抚州市临川区嵩湖乡,深入白浒窑遗址及非遗工坊,解码嵩湖乡白浒窑产业振兴的实践密码。
白浒窑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是江南古陶瓷生产史的关键节点。白浒窑采用传统柴火烧制工艺,孕育了釉层浸润厚重、纹饰质朴简练的独特风格,凭借崇仁河水路交通优势与丰富的瓷土、燃料资源,在古代陶瓷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白浒窑陶瓷工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志刚的引导下,队员们开启白浒窑文化“沉浸式”探索之旅,领略这份千年技艺的非凡价值。
“抚韵薪火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带队老师任倩倩告诉记者:“我们在调研期间发现白浒窑文化在嵩湖乡产业振兴中起到了多维赋能作用。一方面,特色瓷产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体系,以华夏符号输出,助力外贸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非遗工坊构建起‘传统工艺+现代产业’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创业,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优秀范例。”
墨韵传情,公益暖人心
由书法专业大二学生组成的景德镇陶瓷大学“墨韵薪传”社会实践队走进景德镇市社会福利中心,以书法为媒,用青春热情传递公益温度,书写了一段跨越代际的温馨故事。
在儿童活动室,队员们被孩子们雀跃的目光包围。队员手持毛笔,在宣纸上演示“横平竖直”的笔法,孩子们踮脚围观,小手不自觉地模仿运笔动作。在队员手把手的指导下,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写下自己的名字,现场一片欢声笑语。在老年部,70岁的张爷爷看到宣纸铺开,眼中泛起光亮。他拉着队员,说起自己年轻时也爱写毛笔字,随即写下“爱国”二字,手虽颤抖但饱含深情。
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和特点,实践队精心策划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大二学生、队长王天奉表示,希望此次活动以公益为底色,通过传授书法技巧,让传统文化在基层沃土中绽放出动人光彩。
稿件来源:江西晨报
稿件来源:https://www.jxcbw.cn/newsContentM?newsid=1942925150047494146
部门审核:徐道富
责任编辑:余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