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陈皮一条线,半夏鱼鳞片……”在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教研室副教授、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于欢看来,中药炮制技术不仅能服务群众生命健康,还有如诗如画、独具特色的美感,这让她一头扎进科研和教学,为传承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矢志不渝。
作为85后中药人,她坚守成为大国中药炮制工匠之初心,立志让古老的技法焕发新时代的新光彩。
传承创新中药炮制技艺
一名手艺精湛的药工是经年累月锻炼而成的,从事中药炮制科研工作亦需沉得下身子、耐得住寂寞。“再好的药材,没有好的炮制工艺,其药性也不能完全发挥出来。我作为中药炮制工作者,不仅要传承,还要创新,要用现代科学把中药炮制原理弄明白、讲清楚。”于欢说。
在日常科研中,于欢勇担古法炮制传承使命,致力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的抢救性挖掘与研究,与团队一起寻觅民间中药炮制古法、走访名老药工、深挖古籍文献,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复苏并探究古法药汁炮制故事。
在研究鳖血炙柴胡时,于欢先后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孝涛、全国名中医范崔生等请教。“‘鳖血如用柴胡加入数匙、而不过表’,还需要认真学习、沉下心来,潜心思考中药炮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于欢依旧记得名医大家对自己所指导的每一个字。此后,于欢还跟师江西樟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药材炮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掌握了老药工以鳖血炙柴胡的具体方法。
回到实验室后,她建立了鳖血柴胡现代炮制工艺,对鳖血柴胡饮片开展化学成分系统研究,考察鳖血柴胡干预干酵母致热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符合“重用柴胡”用于“解热”“小剂量和解、清肝”用于“疏肝”的临床经验,也为医家借鳖血阴液之性缓柴胡劫阴之性、用于真脏虚损之邪热的炮制用意,提供了科学数据。
擦亮敬业奉献底色
“我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才有现在的成绩。”面对荣誉,于欢表示,她更希望让炮制技术惠及全社会,让中医药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近年来,她立足樟帮炮制流派特色,积极投身江西产业链现代化“1269”行动计划中,担任樟树市科技特派员,开发樟帮古法药汁炮制品种8个,在各类学术会议做主旨报告,参编全国规划教材《中药炮制学》《中药材炮制加工方法图解》等12部专著,不遗余力地传播炮制文化。
新冠疫情期间,她被借调至国务院应对新冠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办公室,每天睡眠不足3小时,连续100余天积极探索中医药防控方案。此后发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防治方案的病机与组方规律分析》,入选“领跑者 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她还第一时间参与制定《奥密克戎感染造成肠道功能紊乱的人群居家期间膳食指导专家共识》。
初心如磐培育“后学”
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日常工作中,于欢竭尽所能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她向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研究成果,以言传身教方式带领学生感悟工匠精神,带着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学习中药材的采收、晾晒、产地加工……她说,通过这些方式,中药炮制传承发展的火种正像星星之火一般生生不息。
同时,于欢还坚持以研促教,参与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采用多场景教学实践等创新方式,讲授历代炮制故事;带领学生志愿者赴中小学第二课堂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深入江西省“振兴杯”“天工杯”等中药传统技能比赛现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中医药文化自信的种子深植于青年学子的心中。
她指导的研究生、本科生也屡获佳绩。其中,她培育指导的《中非合作相濡以“没”—缔造全球最大没药产品供应商》创新创业项目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个人获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称号。十余年的坚守,她逐渐成长为传播中医药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我将用热心点亮追梦路,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光一份热。”于欢说。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部门审核:徐道富
责任编辑:杨清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