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江中 >> 正文
【科技日报】江西中医药大学:促进科研成果“瓜熟蒂落”
时间:2025-05-21

  近日,江西中医药大学举办“传岐黄 兴产业”2025年中医药科技成果对接会。会上,科技成果“中药1类新药白头翁皂苷B4及白头翁皂苷B4栓”发布。该成果研究团队与广西英路维特药物有限公司签署新药开发合作框架协议,签约金额5000万元。

  “这是具有突破性意义的进展,也是学校在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开展中药创新药研发方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江西中医药大学工程中心主任冯育林表示。为了让“古方”结新果,江西中医药大学在打通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上持续发力,不断探索与实践。

  以课题带动成果转化

  在江西中医药大学,像冯育林这样的中药炮制团队还有很多,他们始终在探索中药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可行路径。

  “前不久,学校与建昌帮药业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确定了‘温肺化纤颗粒’科技成果开发转让协议。”江西中医药大学科研处转移转化中心主任朱武介绍,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得益于“政府搭台+高校赋权+团队赋能+企业出资”的创新合作模式。

  20世纪90年代,江西中医药大学温肺化纤项目科研团队带头人、教授刘良徛关注到肺间质纤维化这一医学难题,并带领团队从临床诊疗实际出发,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当时,肺间质纤维化在西医领域尚无很好的药物治疗手段。”刘良徛说,团队基于国医大师洪广祥“治肺不远温”的学术思想,创制“温肺化纤汤”。

  该药剂获得首批江西省应急科研攻关项目“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寒湿疫毒)的临床研究”、江西省科技重大专项“抗新冠肺炎中药研发”等项目的支持。团队进一步开发出“温肺化纤颗粒”,有力推动了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同时也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步伐。

  “在江西省科技成果产业化政策支持下,江西中医药大学通过全链条赋能、全流程协同、全方位跟进,确保了白头翁皂苷、温肺化纤等项目的科技‘果实’既快又好地落地生根。”朱武说。

  以标准推动行业发展

  中医药标准化是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撑。“传统炆地黄炮制工艺复杂且效率低下,一直是亟待攻克的难题。”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钟凌云说,由于缺乏统一标准,药物质量参差不齐。为此,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炆+蒸+干燥”多段组合工艺,并研发出糠温药温双重热力控制技术,显著缩短了炮制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时,团队还巧妙地建立了基于色泽与成分关联的质量判别方法,为生产过程提供了便捷的质量控制手段。“在这些先进技术手段的支撑下,我们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助力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推动炆地黄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让这一传统炮制方法焕发出新的生机。”钟凌云说。

  “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团队不断取得新突破,制定了多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和质量标准。”江西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中药炮制团队学术带头人杨明表示,团队建立的炆地黄等11项饮片质量标准已被纳入《江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23年版),为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制定、质量控制以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依据。

  有了标准之后,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近日,江西中医药大学与华庄药业进行了深入的合作交流,双方围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以及中医药产业创新等议题展开了全面探讨,推动人才与企业岗位的精准对接。“我们正积极探索将科研项目落地到企业中,着力构建‘产学研创用’一体化的创新模式,践行‘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校企合作理念,促进科研成果更好地‘瓜熟蒂落’。”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朱卫丰表示。

图为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冯育林带领团队成员从事科学研究。受访单位供图


稿件来源:《科技日报》

稿件链接:

https://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5-05/21/content_588874.htm?div=-1

部门审核:张安然

责任编辑:余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