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教育 >> 正文
以“一流作风”推动“一流学科”建设
时间:2025-08-25

  江中新闻网讯 今年以来,江西中医药大学始终以作风建设为引领,将务实高效、担当作为的作风融入一流学科建设全过程,聚焦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提质、成果突破、国际合作等关键领域精准发力,以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推动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用实干实绩彰显学习教育成效。

  坚持引育并举,领军人才与青年俊杰同成长

校领导赴上海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聚焦“引得来”,强化立体化人才引进体系。学校党委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聚焦人才强校战略目标,围绕“厚基础、攻高端、整体推进”人才工作思路,锚定“1221”人才工作目标,拿出“真金白银”,想方设法延揽天下英才,修订《江西中医药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叠加国家和省人才政策,加大与中国教育在线等第三方机构的战略合作,充分发挥柔性引进领军人才“引才育才”作用,引育博士62人,引进“引培生”3人。

  聚焦“育得好”,强化全链条人才培育体系。学校不断健全育才体系,遴选各层次各类别人才30余名,做到各类人才均有目标、有规划、有跟踪,联动项目申报、科研配套、研究生招生等事项。建立国家级人才托举支持机制,有组织开展青年人才项目申报和打磨指导,帮助各类人才全力冲击国家级人才项目。目前组织申报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34人,经省级部门评审推荐8人。入选岐黄学者1人、院士后备人选1人。

我校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团队荣获“创新争先奖(团队)”,钟凌云教授荣获第二届江西省“创新争先奖(个人)”和2025年江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聚焦“用得好”,破立并举优化人才评价。推动实施职称改革,印发《江西中医药大学职称申报条件(试行)》,分类分层制定职称评审条件,建立分类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制定《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五轮第五轮岗位设置聘任及考核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规范岗位设置、聘用,强化岗位考核,深入推进岗位动态管理,健全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机制。5月,我校教师获评江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1人,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团队获第二届江西省创新争先奖(团队),1人获第二届江西省创新争先奖(个人)。6月,我校教师在第五届江西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比赛中荣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

  坚持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同提升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以学生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课程思政+专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扎实学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生在国家级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持续提升,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人民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央媒深度报道。

我校“青春乡音”社会实践服务队暑期到药企学习中药炮制

  着力打造有中医药特色的“大思政课”品牌,今年暑假学校组织38支队伍赴江西省29个县区开展“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师生们走进企业、社区、乡村、中小学,在实践中传承中医药文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民日报、新华社等10余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营造了良好的思政育人氛围。

我校《颜艺匠心》项目组获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特等奖

  我校学子在国家级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荣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就业赛道高教研究生组铜奖;荣获第三届中医骨伤科学专业本科学生临床技能邀请赛单项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优秀奖2项、总分团体三等奖;荣获全国高等院校健身气功锦标赛集体一等奖1项、集体二等奖5项、个人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

  坚持创新引领,科研项目与平台建设提质

  科研创新始终是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驱动力。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前沿,依托现有学科优势,积极整合科研资源,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兴研究方向。在科研项目申报上,学校鼓励科研团队主动对接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今年3月以来,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各1项,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452项,立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1项,科研经费总额实现稳步增长。其中,钟凌云教授牵头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王学成副教授主持的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正式获批立项,合同经费合计2727.42万元。完成申报国家级重大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葡萄牙传统医药与健康实验室”顺利通过形式审查并进入会评答辩。

  科研平台是学科建设的孵化器,学校大力推进科研平台建设,持续优化现有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的运行机制,提升平台的开放共享水平和服务能力,为科研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学校以“精简、高效、务实”为原则,对校设科研平台进行全面梳理。7月,通过科学评断撤并12个校级科研平台,集中资源向优势领域倾斜,让科研力量更聚焦、平台效能更凸显,为一流学科建设减负增速。

  坚持攻坚突破重大成果与核心指标齐跨越

  学校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在关键指标上持续发力,一批标志性成果相继涌现,彰显了一流学科建设的强劲动能。

  大奖项申报实现多点开花。《中药炮制古法技术传承与创新转化》项目从全省众多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被推荐参评202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藏药资源的系统整理、评价与再生》《芳香中药挥发油产业化关键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等项目均被推荐参评教育部科学研究成果奖、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等。

学校副校长陈焕文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论文

  大成果产出呈现加速态势。学校创新激励机制,整合优势资源,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推动科研团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今年3月以来,学校获授权专利46件,发表高质量论文285篇,陈焕文教授团队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研究论文1篇,充分展现了我校在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创新能力。

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广西英路维特药物有限公司签署新药开发合作框架协议

  成果转化与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学校研发的中药1类新药白头翁皂苷B4及白头翁皂苷B4栓获新药临床试验批件,并与广西英路维特药物有限公司签署新药开发合作框架协议,协议价值5000万元;学校牵头制订的三项中药学团体标准正式获批发布,《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经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议成功立项,未来将为热敏灸技术的规范化推广提供国标支撑。

  坚持开放办学提升中医药国际合作水平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科研机构的中医药国际合作,推动国际合作从“走出去”向“深下去”转变。如“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创建工作正扎实推进,积极筹备2025年中葡传统医药论坛,汇聚全球智慧共话传统医药创新发展等。

我校派出师生代表团赴俄罗斯彼尔姆瓦格纳国立医科大学开展深度研学交流

  建设上合组织传统医学信息平台,为上合国家传统医学交流搭建“信息高速公路”;在荷兰举办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上,学校代表凭借扎实的专业积累通过答辩,让中医药标准在国际舞台再获认可。海外中医药中心则成为文化与技术输出的重要窗口:3月,16名“洋中医”来校系统学习针灸特色技术,相关研学场景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成为中医药文化“圈粉”世界的生动注脚;3月至6月,学校派驻医生在保加利亚中医中心开展诊疗服务,让中医智慧惠及当地民众;6月,5名师生赴俄罗斯彼尔姆国立医科大学交流,进一步拓宽了中俄传统医学合作的渠道。8月,2025欧洲中医执业人员短期实习实训项目开班,来自欧洲12个国家的18名学员参加培训。

  风好正是扬帆时。学校将牢牢抓住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重要机遇,把作风建设成效转化为一流学科建设的强大动力,在攻坚突破中彰显担当,在开放合作中夯实根基,全力推进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部门审核:徐道富

责任编辑:余浩

【关闭】